top of page

【研討會訊息】內政部營建署: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 重點摘要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與中華經濟研究院,於2015年1月16日舉辦「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探討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於有限的土地與資源下,如何維繫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平衡、進而確保人民生存安全與國家永續發展。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國土容受力及城鄉永續發展議題進行深入探討,並分享美國紐約市及香港在容受力、調適、韌性及永續城鄉的發展經驗,希望喚起民眾與政府對國土利用與城鄉永續議題的重視,進而達成韌性城鄉與永續國土的目標。

了解國土容受力 減少脆弱度及風險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表示,國土容受力是指台灣適合的土地可容納多少人?研討會目的是要提醒國人必須尊重容受力,因為大自然的力量很難預料,如果沒有妥善因應很可能會釀成重大的災害,所以我們應先了解台灣國土的容受力,容受力可分別從水資源、糧食及能源等面向來探討,希望能在允許的容受力下追求經濟及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是減少脆弱度及風險,進而建構韌性城與鄉。

脆弱度可分為自然脆弱度及社會脆弱度,自然脆弱度是指颱風、土石流、山崩等可能引起的天然災害,社會脆弱度是指災害發生前便已存在的社會經濟狀態,例如,某個地區如果發生水災或火災,這些地區的獨居長者便因更脆弱而容易受到危害,但如果我們能減低脆弱度便可減少風險。風險與危險的差別在於風險不一定發生,但危險一定發生,所以一定要避免「把危險當風險」,風險減少就可邁向韌性城鄉。任何環境都會暴露在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危害不見得會釀成災害,韌性城鄉就是要培養很好的調適能力,進而減少脆弱度。而脆弱度愈低,風險就愈低;風險愈低,韌性度就愈高。例如在六都,遇到災害時大眾運輸便容易被破壞,鄉村地區就可能是農田、農舍被淹沒,所以韌性城市或鄉村都應該在國土規劃時一併整體考量。

韌性的定義就是當社會或系統遭受危害時,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回復基本運作的能力。未來希望政府相關單位進行國土規劃時,第一步先納入容受力參考的範圍,各部會如農委會考量糧食容受力、經濟部水利署考量水資源容受力、經濟部能源局考量能源容受力等,最後內政部便可將各部會提供的資料綜合整理出國土容受力,然後在國土容受力下進行城鄉計畫與國土規劃;而各部會就應考量規劃、避免可能的致災地區。

最重要的是各部會要能辨識出社會脆弱度及自然脆弱度,避免產生雙重脆弱度。例如可做出脆弱度地圖,水利署可做出易淹水地區或水源缺乏地區地圖、農委會可作出優良農地地圖;有了自然脆弱度地圖後,接著便應分析社會脆弱度地圖,兩者綜合評估分析後,最重要是去找出兩者之間如何強化「調適能力」,再訂出相關政策及策略。有政策及策略後就要有實際的行動計畫,各部會再將行動計畫分短、中、長期去落實,而預算也要到定位,如此便可完整地建構具調適力的城與鄉,進而達到「韌性城鄉、永續國土」的目標。

超級颶風侵擊 氣候變遷調適修復計畫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地理系教授Peter Marcotullio表示,2010年Sandy超級颱風對紐澤西州帶來嚴重的災害,包括9萬棟建物、25萬車輛淹水、190億美元的損失;醫院、安養中心、發電廠、電信、隧道、地鐵、加油站等公共設施的關閉,也產生許多連鎖效應,如糧食供給問題。事後檢討對於災害的預防,基礎設施要有備援系統,而且自然生態系統如沙洲等可以提供保護,讓衝擊減少。最重要的,人們開始相信氣候變遷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紐約市因此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小組,未來的施政注重愈來愈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所引發的災害,政府必須把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預擬修復計畫。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及環境管理系教授伍美琴表示,香港700萬人口集中在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為預防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風險,香港推動環保政策及以人為本的公共居所,研究環境的潛在影響,讓環境、社會、經濟永續發展。例如估量建物的碳排放量、先組裝建材與減少工地施工、使用環保建材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使用再生能源、減少空調使用、收集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廢棄物源頭分類等,以建立永續發展的社區。香港也積極追求韌性城市的自我管理,建立居民參與學習的文化,以及因應調適的變化。如從工程角度,以恢復工程來面對干擾;以生態角度看,要適應演變與接受轉變;從社會韌性看,進行深刻反省,了解未來可能的狀況發生,掌握當前危機並將其變為轉機。以三種不同韌性面對各種挑戰,以及面對風險等脆弱狀況,如何調適以減緩衝擊?了解有韌性的城市是否有調適的能力?

因應複合災害 打造韌性城市

立法委員邱文彥表示,紐約市是複合災害多、脆弱度高的城市,因此,紐約市府建立韌性城市架構,包括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氣品質策略與因應氣候變遷等綠色城市計畫,讓紐約有對抗災害的能力。如針對海平面上升採取防範、退縮建築,海岸管理辦法也提出對沙洲的保護。台灣資源少,複合災害愈來愈多,我們要思考都市土地使用是否能承受颱風,如何救災?器材的準備?罹難者的處理等。如高雄氣爆後,立法院研究共同管道法、工廠管理輔導法,是否成立石化專區等,因此打造韌性城市,民眾參與的程序很重要。政府成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未來國家重大計畫,應先提到永續會審查、檢討,避免過程中的抗爭耗費國家資源,才能建構永續都市。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副分署長姚克勛表示,氣候變遷調適政策、方法、回復力建構及韌性城鄉等議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氣候變遷不僅衝擊人民及整體環境的健康,在能源、生態及產業安全上都存在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如何建立減緩與調適的因應策略,以及如何降低地方及社群的脆弱度、提升回復力,最終營造一個富有韌性的社會,是我們要積極面對的關鍵因素。

台灣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強度增加,天然災害潛勢地區遍及全島。為了健全國家及地方的調適能力及降低社會脆弱度,我國已公佈「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氣候變遷調適法令、政策、人才、教育、技術及資金等項目必須與各國合作交流;提供氣候調查、各區域氣候變遷的資料共享、氣候變遷對社會經濟影響、溫室氣體排放模擬情境,以及各種不同面向的衝擊經濟分析等都是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重要分析。未來應強化氣候變遷調適研究及教育的推廣,建立一個面對氣候變遷調適聯盟的合作平台,進行相關研究合作夥伴計畫、定期交流合作、人員互訪及舉辦國際研討會等,期待透過社會與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使人類能夠適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在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的效應下,持續謀求生態、生活與生產「三生共榮」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 經濟日報:國土容受力與韌性城鄉研討會 國內外學者專家獻策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