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聯合國IPCC WGIII AR5報告官方新聞稿與決策者摘要中譯版下載點公告
IPCC第三工作組的決策者摘要、完整報告以及更多資訊可登錄:www.mitigation2014.org 和www.ipcc.ch網站下載。
《決策者摘要》中文摘譯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IPCC :雖然努力減排,但溫室氣體排放仍在加速 仍有多條通向大幅減排的道路
德國柏林,4 月 13 日 –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一份新報告顯示,雖然減少氣候變遷的政策越來越多,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已升至前所未有的水準。2000 年至 2010 年期間的排放增速,比之前的三十年中任何十年都要快。根據《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小組的報告,通過採取各種技術措施以及行為改變,有可能將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幅度,限制在超出工業化前水準 2°C 以內。但是,只有通過重大體制和技術變革才更可能讓全球變暖幅度,不超過各國政府公認的上述閾值。 這份名為《氣候變化 2014:減緩氣候變化》的報告是三個工作組的第三份報告,連同將於2014 年 10 月發表的《綜合報告》,構成了 IPCC 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第三工作小組由三位聯合主席領導:德國的奧特馬•艾登霍費爾、古巴的拉蒙•皮克斯•馬德魯加和馬里的尤巴•索科納。 艾登霍費爾說:「符合攝氏2度的目標,氣候政策需要力求大幅度減排。科學傳達一條明確的資訊:為了避免對氣候系統造成危險的干擾,我們需要擺脫一切常規的做法」。各種情景顯示,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限制在 2°C 是可能的,這意味著與 2010年相比,到本世紀中葉,要將全球溫室氣體減少40%至70%,到本世紀末減至近零。若要達成更有企圖心的減緩目標,甚至需要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些文獻證實,即使略欠企圖心的溫度目標,仍必須完成類似的減排量。 關於本報告,已對科學文獻中約 1200 種情景進行了分析。這些情景是世界各地 31 個模擬團隊分別生成的,旨在按不同的目標程度,探索各種減緩路徑的經濟、技術和體制上的先決條件和影響。 艾登霍費爾說:「有許多不同的路徑均可達到,未來不超過 2°C 的既定目標。所有路徑都需要大量投資。以避免進一步延誤減緩,並利用各種各樣的技術能力,限制相關的成本。」對減緩的經濟成本估算差異很大。在一切照常的情境下,花費將以每年1.6%到 3%的速率增長。高企圖心的減緩作為,會將該增速減少每年約0.06%。然而,初步的估算並沒有考慮減少氣候變化的經濟效益。 自 2007 年發佈前一份 IPCC 評估報告以來,已經出現了大量有關減緩氣候變化的新知識。這份新的第三工作小組第五次評估報告 16 章的作者已評估了大約一萬份科學文獻。 要實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穩定,必需要求能源生產和使用、交通運輸、建築、工業、土地利用和人類居住等行業,進行減排。每一個行業的減緩努力,決定著其它行業的需求程度。將電力生產的排放減至近零,是高企圖心減排情景的共同特徵。但有效地使用能源也是重要的。 皮克斯•馬德魯加說:「減少能源使用,可使我們現在和未來選擇低碳能源技術時,有更多靈活性。減少能源使用還能提高減緩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自發佈《第四次評估報告》以來,氣候政策成為了一個重點,旨在提升共生效益,並降低不利的副作用」。 土地是 2°C 目標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減緩毀林,並種植森林,已阻止或甚至逆轉了因毀林產生的排放增加。通過造林,土地可用於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也可通過生質發電與二氧化碳捕捉和儲存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然而,迄今為止這種組合尚未規模化,將二氧化碳長年儲存在地下的方式,正臨著各種挑戰,和耕地的競爭土地使用的可能性,需要進行管理。透過實現多功能土地利用的方式,可減少這些風險。 索科納指出:「減緩氣候變遷的核心任務是,逐步使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及人口增長相脫離,透過提供低排放能源,減少當地空氣污染,許多減緩措施均能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艾登霍費爾說:「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國際合作是實現各項減緩目標的關鍵。建立開展合作所需的國際機構,本身就是一項挑戰。」 今天發表的第三工作組報告包括決策者摘要、一份更為詳細的技術摘要、16 章的基礎報告和三個附件。第三工作組各章的撰寫團隊的構成,包括 57 個國家的 235 位作者和 38 位編審,以及還有180 名專家作為撰稿作者提供額外的支援。800 多位專家評審了報告草案,並提出了意見。 IPCC 主席帕喬裡指出:「IPCC 已能夠召集各領域的主要專家,組成多樣化、極為傑出的作者隊伍」。 他還說:「我非常感激為本報告的編寫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許多撰稿人。他們的工作使得IPCC 能夠從廣泛的角度,對減緩氣候變化進行綜合評估。第三工作組報告是對《綜合報告》的寶貴支持,而《綜合報告》將於 2014 年 10 月完成。我深信,該報告的內容將會有效地用於 UNFCCC 的談判。」 【資料來源】 IPCC新聞稿 (簡體中文版) IPCC新聞稿 (英文版) IPCC AR5 WGIII《決策者摘要》中文摘譯 (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