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在台灣研討會專題】環境組(EA)成果:都市熱島效應的監測
由於科技的進步,衛星遙測已成為氣候變遷監測的主要工具之一,如何運用衛星遙測的技術來達到各項議題的監測行動,是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的重要課題。隨著都市化與衛星遙測技術的發展,196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留意到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大樓和柏油對太陽光的蓄熱、空調設備排出的熱空氣以及樹木的減少皆導致都市熱量不容易散發。氣溫高時都市容易出現突然的降雨,此將導致洪水等問題發生。中央大學林唐煌教授在研討會中針對此現象做了討論。
許多的研究都觀察到,過去台灣因地形因素,午後雷陣雨容易發生於山坡地區域,但現在因都市熱島效應,降雨區域已移動到溫度較高的都會區。研究團隊為了探討都市化與熱島效應的關聯性,他們藉由建蔽率(建築基地上其建築物對地面之投影面積與基地面積之比Building coverage ratio, BCR)與容積率(建築基地上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與基地面積之比Floor area ratio, FAR)兩種衛星遙測結果,模擬出都市的樣貌,並依據建築之材質推算溫度上升之模式。
這項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都市化確實會增強都市熱島效應,還發現相較於建蔽率,容積率更能準確反映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程度,因此科學家能夠更容易地找出熱島效應的熱點,也能模擬未來的熱島效應結果,協助政府擬訂未來應對氣候變遷災害的對策。
夏季台北都市熱島效應有增強的趨勢。圖片來源:林唐煌教授簡報檔。
註一: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UHI) 由於人造衛星的出現,人類得以利用人造衛星從高空以紅外線拍攝地球,結果發現無論在白天或日落後城市的氣溫皆較周邊地區來得高,並容易產生霧氣,看起來城市就好像在周邊地區中間的一個浮島,故稱為熱島效應或都市熱島效應。